名家新論 2025/08/06

識讀護民主:為何在台灣的閱聽人必須提防來自中國的資訊?(上)—— 譚偉恩

一、前言

    在數位科技蓬勃發展的時代,資訊傳播的時間大幅縮短,但散播空間的範圍卻遠超過往。社交媒體平台如LINEFacebookYoutubeTikTok(或抖音)、InstagramThreadsX、小紅書等,已是無數民眾日常生活中彼此聯繫和交換資訊之主要渠道。正因為如此,今日的個人遠比過去更加容易受到網路訊息的影響;北京當局深諳此一趨勢,透過耕耘內容農場、滲透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偽裝「在地聲音」等不同手法,對台灣發動一波又一波的認知作戰,以似是而非,真假相混之假訊息來削弱台灣民眾對其政府的信任,進而弱化民主制度的內生團結度,以遂行統戰目標。[1]

根據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ECFR)、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等智庫的研究報告,北京當局已高度組織化和策略化其對外輸出的資訊,並逐漸傾向藉由灰色地帶行動(grey zone tactics),將假訊息之傳遞和意識型態的輸出與統戰工作冶於一爐。台灣作為北京共產黨政權最積極想要透過武力實現國家統一之目標在此情況下成為中國進行「認知作戰」的主戰場;北京當局利用台灣自由的媒體環境,還有高達八成慣性使用網際網路及社群媒體的台灣民眾,將大量假訊息與政治文宣投送到台灣的網路及媒體生態中。在此情況下,台灣有必要建立對來自中國大陸資訊之識讀能力,以維護其民主韌性。

教育部目前已完成「識讀中國」相關教材(約13篇),初步審查業已通過,此刻正在進行修正和必要之增補,期望以補充教材的方式結合既有課綱中的授課方向,讓台灣的年輕世代更清楚知道兩岸情勢對自身生活的影響。教育部官員表示,「識讀中國」的核心是從民主防衛與民主韌性起步,以厚實學生媒體識讀及判斷惡假害訊息為目標,讓年輕世代明白來自中國大陸的哪些資訊會對台灣民眾的認知產生負面影響,進而批判思考民主制度、國家認同,以及兩岸關係之間的複雜互動和微妙發展。

由此可知,「識讀中國」乃資訊數位化時代下,台灣優化其國人媒體素養教育的一環,它既是延伸民主韌性的必要之舉,也是防堵惡意、虛假與有害訊息之安全措施。本文擬提出五項觀察,期望隨著「識讀中國」相關政策的推行,台灣民眾能更好地明辨資訊是非,並以具體理性之行動捍衛民主社會。

 

二、假訊息的製造者(觀察一)

    民主國家與威權國家皆有可能是假訊息的製造者,生產假訊息與一國的政治體制關聯性不大。因此,從媒體識讀的角度來說,閱聽人(audiences)都應該留心所接受訊息之真假,無分其來源是民主或威權國家。然而,實務上,跨國假訊息的流向有較高的比例是從威權國家流向民主國家;也就是前者經常製造假訊息來影響後者,何以如此?蓋民主國家通常有政黨政治、定期選舉,以及言論自由,這些民主特徵恰好是假訊息容易發揮效果的觸媒劑,因此吾人可以在美國總統選舉時看到來自俄羅斯的假訊息,也可以在台灣總統選舉時發現來自中國的假訊息。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的假訊息只會對美國總統選舉的結果發揮影響,而不會對美國的生存安全構成威脅;相較之下,中國的假訊息不僅會左右台灣的總統選舉,還會對台灣的國家安全造成具體危害。[2]

    正因為如此,台灣媒體視讀的教育除了優化閱聽者個人辨識、分析、評估、和反饋媒體資訊的能力外,還要建立閱聽者對假訊息的敏感度,使其習慣批判思考所接收之訊息內容,進而懂得對可疑資訊進行核實。在這之中,對於來自中國大陸的訊息不需有所偏見,因為來自中國的訊息不必然等於假訊息。不過作為一位有識讀素養的閱聽人,理應留意所接觸之訊息種類、品質和其中內容的潛在企圖,在內心有所疑慮時主動加以查核,避免自己成為被假訊息污染的對象,或是淪為假訊息的轉發窗口。舉例來說,20241014日,中國宣布對台灣實施「聯合利劍-2024B」軍演,當天在若干中國的社交網站上便開始流傳關於高雄上空出現中國直升機的影片或截圖。此類影音訊息可能含有意圖營造台灣被共軍侵略的認知,進而引起民間的恐懼;然而,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確認類此影音訊息中的直升機實為台灣國軍所有,與共方軍演全然無關。

    從上述例證中可知,雖然民主國家也可能出現製造假訊息的問題,因此媒體識讀教育毋需刻意區分資訊來源是否為民主國家。然而,對台灣來說,境外假訊息的來源往往非常集中的來自中國大陸,而大陸地區目前又受到威權政府的統治,並且這個政府對民主的台灣存有一定的敵意或軍事侵略意圖,使得台灣不得不提防中國訊息中可能潛藏著惡假害訊息,會對台灣的生存安全帶來具體的風險或實害。倘若以TAC三個相同年級的國中生作為比喻;AC均用假訊息來欺騙T,使其誤以為期中考在星期二,實則考試在星期一舉行。結果T因為相信AC的話,導致星期一缺考,以致學期總成績輸給AC。由於TA並非同一間國中,因此雖然在分數上T確實比A低,但對T在自己學校的排名毫無影響。相較之下,因為TC就讀同一間國中,因此T的缺考不僅造成其分數低於C,也同時導致校內總排名落後於C,日後獲獎權益明顯受到減損。

 

三、假訊息的接收者(觀察二)

    在台灣有三種(至少)接收者的態樣,每一種和來自中國的假訊息都存在不同的連結,也對她/他們身處的台灣有不同的利益期待。在這樣的前提下,「識讀中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識讀需求」,而非僅僅關注如何對閱聽人進行「教育」。以下逐一討論之:

 

(一)陸籍配偶

因婚姻關係而自中國大陸來台的配偶(其中絕多數為女性)在台灣社會的身分是多重疊加的。法律上,陸籍配偶是跨「境」婚姻移民,與來自它國的外籍配偶並無本質上的分野,惟因現行的《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明訂「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皆為國家領土的一部分,從而使得《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無法將陸籍配偶視為一般的外籍配偶。另一方面,有相當數量的陸籍配偶在認知上把台灣視為中國大陸的一個省,而不是擁有獨立主權(sovereignty)的實體。[3]

在上述情況下,陸籍配偶在資訊判斷上較易出現所謂的「情感信任偏誤」(affective trust bias),也就是當個體在其所加入的群體中被特別標示,顯得難以融入時,會對來自己原生家庭、族群、同鄉所傳遞之資訊具有情感上偏好與高度信任感。這種認知是情感性的,並非事實驗證型的;因此,當陸籍配偶接收到台灣缺蛋、缺電或民生物價上漲的訊息,所以人民苦不堪言,或是大罷免是民進黨政府浪費國家資源的爛政策一類的敘事時,很容易產生「這是真的」的情感性理解,而欠缺實際對台灣經濟或政治運作的真時狀態加以判讀。

除此之外,很多陸籍配偶在台灣的資訊來源大宗是中國的通訊軟體(如微信)、影音平台(如抖音),或一些同鄉親友在LINE的群組。這些社交網絡經常使在台的陸籍配偶處於一種社群壓力之下,若公開提出對中國共產黨的質疑或批判,會有可能被親友同鄉貼上「忘本」、「背叛」的標籤,從而失去重要的情感聯繫。因此,即便有些陸籍配偶會懷疑訊息內容的真偽,也不太可能在社交平台上直接表達出來。此種情況實際上對中共向台進行認知作戰頗為有利。

 

(二)台灣在地人

相較於前述的陸籍配偶,台灣本地民眾對於來自中國的資訊經常會在對與錯之間擺盪。一方面,有些人極度警戒,甚至拒絕接觸任何來自中國大陸的言論;另一方面,相對多數的台灣民眾屬於「非政治性的」媒體閱聽人,認為自己只是看陸劇或短影音,或是滑手機看小紅書放鬆一下,或是買些便宜的中國製造商品,但這些非政治性的使用行為很容易讓台灣民眾無意間接收到中共統戰的敘事資訊與刻意引導。舉例來說,抖音影片中經濟傳遞大陸一線城市發展快速」但「台灣基礎建設落後中國很多,或是經由台灣在地的KOL轉傳大陸年輕人的時尚穿著與娛樂,凸顯台灣年輕人畢業即失業的錯覺。

類似上開提及之訊息往往「非政治化地」干擾和左右民眾的是非判斷與價值觀,形成所謂的「灰色滲透」(gray zone infiltration)。已有文獻指出,若閱聽人缺乏事實查核能力或缺少對非政治性資訊的批判思考,會有較高的機率陷入假造或虛構的「策略性敘事」情境中。[4]此外,閱聽人在使用社群媒體時,相當容易被平台上的資訊洪流洗腦,產生被建構的偏見。由於當前假訊息充斥於網際網路,且來源龐雜,導致真假是非高度混淆相伴,很多台灣人已患有「假訊息疲乏症候群」(disinformation/false information fatigue syndrome),認為任何政治資訊都是政黨的謊言,都不會是客觀的陳述,陷入對「民主灰心」的去政治化狀態。[5]此種對政治的冷感是一種「錯誤中立」,妨礙了「民主韌性」的強化,是「識讀中國」亟需處理之嚴峻問題。

 

(三)政治立場的傾中、友中或親中者

有別於前述兩種接收者類型,第三種的定性(characterization)建立在閱聽人本身對於兩岸關係的政治偏好。政治科學的研究顯示,個體對政治性資訊的接受程度高低,與其自身的預設立場密切相關。準此,對於立場偏向與中國保持交往或認為兩岸應該和平共存(甚至不排除統一)的閱聽人,來自中國的訊息通常會被豁免掉「檢驗」與「批評」。換句話說,此類閱聽人不見得一定相信來自中國的訊息所述為真,但有意地放水或忽略中國訊息中的「錯誤」。

舉幾個例子來說;首先,對於民進黨執政後,兩岸關係惡化的說法不假思索的支持。即便此種訊息未必屬實,但閱聽人要不選擇支持,要不選擇沉默。在此情況下,民進黨執政與兩岸關係惡化就很容易被建構成是具有因果關係的兩件事,但事實不見得如此。其次,傾向相信「中國經濟崛起」,而台灣的經濟要仰賴中國大陸的市場,閱聽人消極迴避國際經貿情勢的動態發展,將認知背景定格在「曾經有過的黃金期」,並以此作為判定與認知兩岸現況的基礎。第三,以表象或特例之發展案例來總括對全中國的認知,然後主張中國的國家發展其實比許多民主國家(或台灣)更快更好。然而,事實上中國所存在的偏鄉問題或貧富落差擴大的問題,閱聽人支字不提或根本完全不知曉。第四,醜化「疑美論」,使之成為「反美論」,閱聽人技巧性迴避對北京政權的認同,改以訴說美國把台灣當棋子,或是提醒台灣人想想今天的烏克蘭是否成為台灣的明日。此種「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是讓中國的假訊息得以在台灣發酵的推進器,是本文認為非常具有民主破壞力的例子,必須借助「識讀中國」加以反制衡,否則在美國關稅政策引發的經貿焦慮下,或是習近平政權持續輸出的武力犯台恐懼下,台灣的民主韌性會被這類具有政治立場的閱聽人所加工後的假訊息加以弱化。

 

 1:不同類型之假訊息接受者及其對民主韌性的衝擊

類型

特徵

對台灣民主的衝擊

陸籍配偶

情感性認知+社群壓力

衝擊小、人口少,但妨礙台灣社會的團結與和諧

本地民眾

非政治性接觸+錯誤中立

衝擊中等、人口多,是假訊息得以持續存在的關鍵因子

政治立場偏中者

忽略假訊息的風險+假訊息的催化劑

衝擊大、人口規模中等,但明顯弱化民主韌性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1] Tzu-Chieh Hung and Tzu-Wei Hung, “How China’s Cognitive Warfare Works: A Frontline Perspective of Taiwan’s Anti-Disinformation Wars,” Journal of Global Security Studies, Vol. 7, No. 4 (December 2022): 1-18; Max Yu and Karl Ho, “COVID and Cognitive Warfare in Taiwan,”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Vol. 58, No. 2 (November 2022): 249-273; 譚偉恩,「匿蹤且無煙硝之戰爭:何以TikTok是中共強有力的認知戰兵器?」,清流雙月刊,第46期(20237月),頁4-10

[2] 俄羅斯雖然曾意圖干擾美國2016年的總統大選,但從未公開表示要征服或統一美國。相較之下,中國國務院台灣辦公室發言人陳斌華在20255月時表示,習近平主席鄭重宣示祖國統一的「歷史大勢不可阻擋」,彰顯北京當局對「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堅持,以及不放棄武犯台灣的立場。詳見:「國台辦:習近平主席署名文章宣示祖國統一歷史大勢不可阻擋」,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2025514日),網址:http://www.gwytb.gov.cn/xwdt/xwfb/wyly/202505/t20250514_12700647.htm(最後瀏覽日期:2025/07/27

[3] 台灣擁有的主權明顯展現於軍隊、警察、審判、普選、課稅、貨幣等六大面向之「獨立性」,此為台灣迥異於香港、澳門或其它在「國家性」受到質疑的政治實體。類似見解可參考:陳政揚,行為者或政治實體「自主性」問題之研究︰以臺灣為例(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24年),頁15-22

[4] N. Grinberg, K. Joseph, L. Friedland, B. Swire-Thompson, and D. Lazer, “Fake News on Twitter during the 2016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Science, Vol. 363, No. 6425 (2019): 374-378.

[5] Chris Tenove, “Protecting Democracy from Disinformation: Normative Threats and Policy Respon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Vol. 25, No. 3 (2020): 517-537,

 

 

識讀護民主:為何在台灣的閱聽人必須提防來自中國的資訊?(下)—— 譚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