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新論 2025/08/11

針對「Taiwan」的「消音魔法」—— 洪浦釗

封殺台灣主體性的存在空間

中國對台灣主體性的封殺,已從國際場合的話語壓制,擴張至教育體系的法律威脅。

不久前德國萊茵魯爾世大運賽程中,對我國表現優異選手,現場頒贈教育部賀電祝賀選手,這原是象徵性與禮儀性的慣例,卻遭中國人士宣稱「違反規定」為由企圖擋下,目的就是不讓任何來自台灣官方的訊息出現在國際賽事場域。同時另一場在東京的國際合唱比賽,中國再度出手施壓,強迫主辦單位不得讓我參賽隊伍以「Taiwan」為名,最終我們的代表隊被迫改名為「Chinese Taipei」出賽。這些國際打壓的場景不是偶發,而是中國統一劇本下的多地演練。

近日,教育部宣布將自九月起推動「中國威脅識讀教育」,以補充教材形式強化學生的民主認知與對中國滲透行為的理解。立刻引來中國國台辦的強烈反彈,發言人陳斌華公開以《懲獨22條》恫嚇我國官員,指稱凡「涉及利用職權在教育領域大肆歪曲、篡改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的行為和人員,也必將遭到懲處。」,都將依法追究刑責。

近年來,中國一再聲稱2758號決議已解決中國代表權問題,並據此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省,搭配在國際各種場合刻意打壓矮化我主權地位。可以說,當中國每一次「去台灣化」的操作,都是對台灣主體性的侵蝕。當中國無所不用其極地封殺「台灣」這個名字,我們終於必須直面一個殘酷的現實:中國在國際上絕不允許「台灣」出現任何具有主體性的存在空間。中國絕不妥協,也不模糊,而是實實在在進行消滅。

 

「奧會模式」的無限擴張

從體育賽事到文化競賽,從官方場合到民間活動,中國透過所謂「奧會模式」的邏輯無限擴張其封殺範圍。這套奧會模式的核心,是將「Chinese Taipei」作為唯一容許台灣存在於國際舞台的標籤,可以有「Chinese」,可以有「Taipei」,就是不能有「Taiwan」,不論場合是否與奧會體系有關。中國最終目的,是讓「Taiwan」這個名稱被逐步邊緣、污名、消解。

中國非常明白,儘管主權可以否認,國旗可以遮蔽,外交可以打壓,但只要「台灣」這個名字在國際場合被說出,台灣就還存在於世界的語彙與認知當中。所以,中國不只是打壓我們參與,更反對我們「以自己想要的名義參與」。這場戰爭的武器,不是飛彈不是機艦,而是規則、名稱、詞語、訊息。

 

捍衛話語權 為台灣而歌

面對中國在國際場合一次又一次無差別的壓迫,台灣人選擇的不再是沉默。這次我們看到在德國世大運中國人士企圖干擾的現場,二位民視記者堅持採訪責任,一句氣力萬鈞的「你幹什麼」,挺身捍衛我官員頒贈選手賀電的進行,同時讓「中國野蠻打壓台灣」的畫面公諸於世,這兩位被網友譽為「護國英雄」,實踐我們捍衛話語權的第一線。

同樣地,在東京合唱比賽中,雖然代表團被迫使用「Chinese Taipei」,但我們的選手用行動發聲,以實力奪得獎牌,當代表人站上頒獎舞台,團員則在台下高唱「台灣尚勇」,台上台下一起唱和,用「音樂仙術」對抗「消音魔法」,讓「Taiwan」兩個字迴盪在國際空間。這不只是歌聲,而是一種存在的吶喊:我們來自台灣,我們為台灣而歌!

 

堅持台灣如何不被抹去

從我們推動「識讀中國威脅」教育,到國際賽場無所不在的打壓,這不僅是對我國家尊嚴與言論思想的威脅,更是對台灣內部民主制度與主體認同的赤裸挑戰。中國已不再滿足於封鎖我們在國際上的名字,更要干預我們在教育中的教材,在法律話語中將台灣主體化的作為定性為犯罪,延伸對我具管轄權。當主權主體的教育政策都被中國視為可恫嚇的對象,所謂的「一中原則」已轉變為一場跨境懲戒與全面消音的行動劇本。

我們所面對的,不只是一場名稱之爭,而是語言的主權、制度的底線與存在的正當性。中國正以話語戰、法律戰、認知戰三位一體的方式,企圖封鎖台灣在國際上的一切能見度,進而動搖我們內部的自我認同。在這樣的處境下,堅持主體性的意義,不在於反擊對方的每一次舉措,而在於不讓台灣人逐漸接受失語與模糊成為常態。

 

台灣的難題從來不是如何被命名,而是如何不被抹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