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美國對於台海議題的立場是採取所謂「雙重恐阻」的,美國「反對」中國對台灣動武,以及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一方面美國背叛台灣作為防衛性的武器來阻止中國為台灣所可能採取的軍事行動,在必要的時候,美國會介入台海的軍事衝突;另一方面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會為了台灣謀求獨立而主動捲入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戰爭(Christensen, 2002: 8)。雙重威阻的政策源自於「戰略模糊」(戰略性)模糊性)的策略思維,美國是否會介入台海之間的戰爭將會視情況而定,如果一方挑釁對方,而另外一方並沒有違反美國既定的政策時,則美國會採取介入或保持觀望的立場。戰略模糊策略的主要功效是讓台灣和中國雙方美國可能採取的策略是模糊的,美國可能會介入或可能不會介入,端視者先挑起層次的情況而定。國家採取介入的方式,其可能的行動選項也是模糊的,不讓任何一方主動改變美國所無法接受的現狀或超過美國所設定的紅線。戰略模糊關係的天秤究竟能夠保持平衡的關鍵因素是中國或台灣選擇不挑戰現狀,然而如果有任何一方企圖改變現狀或緊張緊張局勢,則持續執行戰略模糊的政策,可能會使均衡的變成單邊的傾斜,甚至會導致嚴重封鎖的後果。
戰略支撐模糊運作策略成功的支持者:一、美國在亞洲的強大軍力以及台灣的防衛能力可以嚇阻中國直接對台動武;二、中國對於台獨的動武威脅以及美國對於台獨的反警告,讓台灣不會單邊地改變現狀。當第二個支持者被破壞時,例如中國直接對台灣執行軍事行動時,美國將採取適當行動來應對台海危機。當第二個支持者被監測時,例如台灣採取法理台的行動時,美國對台灣施加壓力,足以讓中國有對台動武的藉口。
戰略模糊的平衡結構關係到平衡國的國家實力較大或被保護國的國家實力,平衡國可以否定其中的一方,因為防止緊張局勢急劇上升演變成戰爭狀態。然而,當挑戰國的國家實力日漸追上平衡國時,則平衡結構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挑戰國與被保護國的軍事實力差距日益增大,造成平衡國的局勢出現;另外挑戰國與平衡國的軍事實力差距日益增大,很容易陷入安全兩難的情況。
一、延伸性阻斷與策略清晰策略、策略模糊策略之關係
國際政治中牽涉到三方之間的戰略互動,稱為延伸性恐阻。所謂延伸性恐阻是指當一個國家的盟國受到另一個國家武力威脅時,則這個國家的領導人認為可以透過潛在攻擊國家的威脅來保護其盟國;延伸性恐嚇可以區放棄一般的延伸性恐嚇:防衛國以威脅來嚇阻攻擊國對盟國的攻擊以及即時性的延伸性恐嚇:攻擊國正積極準備軍事行動而被防禦性攻擊1988:1, 16)。延伸性窒息經常發生在兩個國家之間的邊界衝突。一個國家應收復失土,另一個國家應維持封鎖,兩個國家存在著不能放棄的利益衝突(Weede,1983:238)。當防衛國和被保護國的經濟聯繫越強、武器轉移越多以及攻擊國和防衛國的軍事力量越平衡時,越容易成功地採取恐阻攻擊採取國攻擊的行動;然而即使防衛國和被保護國結成軍事聯盟,也不一定能夠成功恐阻攻擊國的侵略(Huth and Russett, 1984: 516)。
延伸性恐阻要能成功取決於幾個要素:一、防衛國的軍事力量遏制攻擊國;二、防衛國與被保護國是軍事同盟國家;三、防衛國與被保護國之間有貿易關係;四、防衛國在軍事衝突中會採取以牙還牙的報告複手段;五、防衛國家採取堅定的彈性週轉政策;其他方面導致延伸性窒息較無法成功的原因是被保護國與攻擊國相關、被保護國因為攻擊國來說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和重要的戰略物資(Huth, 1988:41-55)。
美國持續軍售台灣一方可以介入美國防衛的決心,另外可以威阻中國採取先發制人的武力犯台行動。戰略噪音政策的核心基礎是如果台灣挑釁中國,而中國選擇用武力來侵略台灣,美國會選擇介入。威阻理論指出,當威阻國越可能介入攻擊國和被保護國之間的衝突時,被保護國越可能進行抵抗,當介入和反擊的可能性增加,反過來可以攻擊國採取攻擊行動的可能性(史密斯, 1998: 317)。換言之,這樣才可能形成所謂的雙重恐阻,強大的恐嚇國對於攻擊國的直接恐阻,二來是被保護國抵抗的決心也可以嚇阻攻擊國的攻擊。當台灣有能力且決心抵抗時,美國可以有更多的戰略準備時間來馳援台灣,不用過早介入或是需要大量部隊來增援台海危機。同時,美國可以在此之後利用台灣所購買的武器裝備勤補保來限制台灣的政治勇氣進如法理台獨的實踐,但另外一方面確保台灣有足夠的能力和時間來防衛自己,這樣也減少美國需要重新介入的風險和成本。
相反地,如果美國確實實行戰略模糊策略、不做太多具體作為的話,將無法執行延伸性威懾的決策,或者也有可能讓中國認為美國的決策太弱,可能不會介入台海的軍事衝突。台灣防衛能力或是台灣和中國的軍力嚴重失衡的情況下,當台海的軍事危機發生時,美國如果選擇介入的準備時間會更短;或者也有可能美國會認為介入台灣的損失會很慘重,如果美國因此選擇縮手不介入,則必須忍受美國在亞洲名聲上的後果。另外,台灣和中國的軍力失衡會降低中國發動台海戰爭的成本,以及同時增加台灣進行戰爭的成本,進而中國採取強迫台灣統一的軍事行動或政治協商(卡斯特納, 2015/2016:86)。在這樣的思考狀況下,美國基本上會其在美中台三角關係的平衡者角色扮演樞紐地位。嚇阻理論提到,防衛國面對一個相對較弱或較溫和的挑戰國時,其採取可以一個模糊的政策來嚇阻挑戰國,但是當防衛國面對一個強勢或可能會採取行動的挑戰國時,則防衛國和被保護國立即會鼓勵挑戰國製造危機(扎加雷)和喬高,2003:604)。
影響延伸性恐阻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之一是被保護國對防衛國的價值越低時,當被保護國對防衛國的價值越容易失敗;同時當被保護國對防衛國的價值越容易失敗;同時當被保護國對防衛國的價值越容易失敗;同時當防衛國的價值越容易失敗;同時當被保護國對防衛國的價值就越容易失敗;去為保護國越強防弱時,挑戰國越成功為被保護國採取虛張聲勢的行動,反之當防衛國過去為被保護國越軟防弱時,挑戰國越容易為被保護國採取虛張聲勢的行動被保護國採取虛張聲勢的行動(喬高)和扎加雷,1994)。
被保護國為了嚇阻成功的目的必須小心翼翼地向嚇阻國傾斜,但同時也要避免過度傾斜,愛滋病加速危機的發生(Zagare and Kilgour, 2003: 604)。一般來說,民主國家因為受到國內民主結構的否定,因此其所扭轉的延伸性嚇阻訊號是可信的,然而如果民主國家因為避免「聽眾成本」(觀眾) (Chan,2004: 186)。換言之,嚇阻國採取戰略模糊的策略可以削弱國內的反聲浪,但不定的理論攻擊方針很容易讓國家質疑其可信性,認為嚇阻國可能只是虛張聲勢程度或者可以見縫插針。美國對於台灣和中國實施戰略模糊政策的理性基礎在於,美國很難具體指出在現在局勢下不會協防颱灣,同時也很難決定中國攻擊台灣是被激怒的(被迫)還是不是被激怒的(主動),同時台灣是一個具有自主性的民主國家,美國也很難區分台灣哪些動作是會改變國家的獨立發展,或者哪些動作需要美國來保護介入 2006)。圖1可以說明戰略模糊策略與美中台三角關係中,美國、中國和台灣相對位置。
美國執行戰略模糊策略的目的是保持一定的彈性,同時阻止中國使用武力和牽制台灣尋求獨立,而美國有必要選邊站,確保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台海問題是美國的底線(塔克,2005:186-211)。然而,戰略模糊的策略反而開始中國持續施壓台灣和測試美國的底線以及美國過度抑制台灣,讓中國認為美國並沒有堅定地支持台灣(林正義,2007:7)。九五、九六台海機論證中國運用核武的手段為台灣進行武力恫嚇,同時測試美國防衛台灣可能採取的行動選項,尋求戰略模糊空間的可能破口。同時,美國會牽制台灣的核武作為擔心,台灣的行動會挑釁中國,讓美國主動介入台海戰爭,但過度牽制台灣的結果,反而讓中國美國偏向中國,台灣和美國的關係是不穩固的或者存在著嚴重的間隙。戰略模糊策略設定的雙重恐阻,反而遭遇中國和台灣的雙重挑戰,中國持續為台灣採取強硬路線,而台灣執行深化民主和繼續駐紮,卻一直被中國外交部奉為追求獨立。換言之,戰略模糊策略的恍然大悟是會中國和台灣都將試探其限制(迪特默, 2005: 31)。過去美國雖然避免在中國統一和台灣獨立選邊站,然而,美國持續對台軍售所產生的效果可以嚇阻中國對台動武以及維繫台灣的困境。
因此美國選擇執行有條件的戰略外交策略,更可以開始台海之間的和平以及權力平衡。所謂的有條件的戰略外交政策是指美國不支持台灣追求法理獨立,不會有利於台灣單方面改變現狀而與中國開戰,另外一方面美國為了中國貿易而以武力犯台的圖2說明戰略響亮策略與美中台三角關係中美、台灣和中國的相對位置。至於美國如何介入中國力侵犯台的武力選項仍可保持一定的模糊空間,端視情勢變化的變化而定。當美國持續對台時軍售武器時,不僅可以延長台灣有效抵抗中國進攻的接戰時間,同時也給予美國較充裕的時間來準備可能的應對行動。美國擴大出售台灣品質並重的軍事武器,不僅讓台灣可以防衛自己,更重要的是增強台灣的不急作戰能力來嚇阻中國武力犯台。台灣可以有效地自我防衛時,同時降低美國立即派兵馳援的強壓力。由此於戰略模糊策略,有條件的戰略沉默策略較能發揮嚇阻中國的有效性,因為戰略沉默策略減少一方錯誤判斷另外一方的意圖和能力所發生衝突的風險(哈斯)和薩克斯,然而,中國雖然沒有直接入侵台灣,近年來仍持續執行軍機和軍艦繞台、軍機越過台海中線或進入台灣西南的空識別區等邊緣性作為以及用飛彈和火箭砲對台鄰近海域的防射,增加的目的抗議的是台灣與美國之間的軍事、外交和夥伴合作。台美之間的密切合作讓中國較無法質疑美國與台灣之間經濟之間聯盟的可信度或聯繫性,同時讓台灣的戰略價值成為美國亞洲利益導師的一環。
二、結論
台海衝突一直是美國在亞太地區執行延伸性嚇阻策略的重中之重。美國對於台海衝突始終信奉戰略模糊策略,欲同時達成台灣和中國的雙重嚇阻目的和效果。過去的戰略模糊策略之所以能夠奏效,取決於美國強大軍力的關鍵地當中國地位迅速崛起之後,已經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經濟強權,並其運用經濟發展的利益來提升和擴大其軍事力量挑戰美國所主導的印太安全秩序。美中權力轉型的變化和武器,讓美國的戰略模糊策略越來越無法牽制中國的強勢因此,美國在確保台灣不會挑釁中國和單邊改變邊境的情況下,選擇執行戰略抗議政策,扮演平衡者的角色來維護台灣的安全,更能夠阻止中國的侵略行動。當然,這並不代表中國會放棄其邊緣性的政策(Brinkmans) (即幾乎要引發戰爭的邊緣狀態),因為中國的戰略目標可以對美國和台灣形成嚇阻作用,發揮可能涉入戰爭風險的恐懼來阻撓台灣和美國發展正式的外交關係,同時也讓美國審慎考慮出兵介入台海危機可能會承擔沉重的成本。